中国智慧校园行业发展环境
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区经济增长处于良好态势的大环境下,校园在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有了经济保障。
目前,我国在一二线城市基本实现了数字校园,在三四线城市数字校园也实现的大范围的实现。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升级,目前在华东、华北、中部地区开始进行较大范围的智慧校园的建设,但覆盖范围在全国整体上还是极小的一部分。我国智慧校园的建设规模将会持续的扩大,市场需求巨大。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智慧校园行业发展预测与前景展望研究报告》显示:
麻省理工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提出了"电子校园"的计划,"数字校园"概念是克莱蒙特大学教授Kenneth在1990年主持一项名为"信息化校园计划"的大型科研项目提出,从而开启了世界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数字化校园经验。1996年至2010年,美国政府实施了"教育技术计划",这些项目采用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的联合模式。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使用电脑,每一台电脑都能上网,每一个教室都能上网,每一个年轻人都能通过互联网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实现教育信息的互联互通,也彻底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方式。其他国家也纷纷制定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如德国出台了《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数字化行动议程2014-2017》,英国制定了《教育部2015-2020战略规划:世界级教育与保健》等。这些方案的实施也为其他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也在积极向前推进。中国在1989年制订并发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1993年着手筹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并于1995年正式开通,这也为校园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教育部2006年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制定宏观规划和相关政策。众多规划方案的出台和实施也促进了我国基础网络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一、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1、政策支持分析
自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各个重要省市已经出台了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发展规划,有些省份还将智慧校园列入了重点建设任务,提出了明确的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和发展方案。目前,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都正积极制定或已经制定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而其他省份也在积极推动智慧校园的建设。这些政策都是从长远目标来制定的,至少在五年内不会改变。而智慧校园是关乎中国教育事业的大事,智慧校园是校园信息化必然的趋势,未来的政策支持力度将会持续的维持在高水平。
2、技术推动分析
教育信息化正是跟随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而不断发展的,智慧校园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3G网络是校园网络革新的开始,现在是全面实现4G网络覆盖和5G网络起步的时代,随着网络设施的升级换代,校园信息化、智慧化才有了硬件基础。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的实现提供了关键的核心硬件,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将会大大的促进智慧校园的实现。
3、市场需求分析
近几年我国宏观经济经过波动后处于稳定状态,未来几年将可能继续维持在中高速的发展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区经济增长处于良好态势的大环境下,校园在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有了经济保障。目前,我国在一二线城市基本实现了数字校园,在三四线城市数字校园也实现的大范围的实现。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升级,目前在华东、华北、中部地区开始进行较大范围的智慧校园的建设,但覆盖范围在全国整体上还是极小的一部分。我国智慧校园的建设规模将会持续的扩大,市场需求巨大。
二、行业趋势预测分析
(1)实现网络覆盖全校园,形成泛在学习环境。在校园需要构建完整的网络覆盖体系,基于现有的校园网络,增强网络的承载能力与覆盖范围,不仅将网络覆盖在教室大楼、图书馆等正式学习场所,也可以拓展至饭堂、宿舍等生活场所,使学习者能够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地接入网络进行学习。
(2)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力,培养有“智慧”学生。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在于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分析,其最核心特征是通过各种智能终端、可感知设备和信息系统获取了海量的活动过程与状态的数据u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智慧校园收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数据,不仅能够得出广大学生团体的基本生活习惯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以此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情况,也可以分析个体,培养具备个性化的有“智慧”的学生。
(3)完善各类硬件建设,提升基本设施环境。硬件设施是智慧校园的基础,通过设计多认证方式的多媒体教室,实现智慧校园中应具备设备低故障率的要求。但在智慧校园中,硬件设施不仅仅是指数字校园中已经存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信息化装备,更多的是通过物联网技术控制的设备。利用信息传感设备,包括射频识别装置、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将校园实体与网络环境结合起来,实现和满足了随时感知捕获校园环境的需求。
(4)提升信息共享度,避免出现信息孤岛。智慧校园建设的平台往往有已经存在的教育平台、教育资源平台、教育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平台,这一系列云平台需要整合并提升信息共享度,构建统一身份认证,实现各类服务信息共享。
(5)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体系。高水平的智慧校园离不开信息化队伍的付出,也需要各级科研单位与科研机构的支持,智慧校园的建设需要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通过对内培养人才、对外招揽人才的方式建设一支具备高信息素养的人才体系队伍,并逐步完善智慧校园。